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正文
光学企业远离楼市坚持技改打造自主品牌
发布时间:2014-06-10 16:03:03 作者:

经历了金融风波的洗礼,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已然成为温州广大企业家的共识现在,不少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弃实奔虚”逐渐向“脱虚向实”转变。


来自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经济正在走出低谷,今年呈现“回升向好”之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温州全市工业性投资同比增长48%,位居浙江省第一。同时,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0.2%,高于同期工业产值增速17.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企业在困境面前没有放弃投入特别是技改投入。“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这是温州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浙江省省长李强说,温州实体经济一度遇到困难,但温州人是擅长做实体经济的,也是靠做实业起家的,温州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最内行的东西,去做最生疏的产品。


楼市火爆时,温州市三杉光学有限公司的老板吕隼、陈珍琦夫妇也曾考虑到投资楼市,但是经过反复琢磨,他们还是想明白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踏踏实实做好眼镜。为此,企业连年不断投入技改资金,产品不断“变脸”升级。如今的三杉光学已成为众多国际大牌的贴牌生产商。


投入4000万技改


随着人口红利的远去,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注重技术改造,正是当前很多温州制造企业易学易用、见效快的升级捷径。记者从温州三杉光学有限公司了解到,近四年来,三杉光学共投入4000万元,把原先用手工制作的工序通通换上了机器设备,将眼镜生产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升级为“智造”型。三杉光学借助技术改造将生产效率提高5倍,业务规模连续4年保持20%的增长。


生产效率提高5倍


一副小小的眼镜,从做模具开始到成品出炉,需要经过2400多道工序。按照传统工艺,完成这一道道工艺需要100天左右的时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三杉光学董事长吕隼坚持技改,将生产周期缩短到20天。


“对企业来说,省下来的时间都是效益,”吕隼说,提高效率后,企业生产能力也随之提升。


近四年来,该公司共投入4000万元,把原先的用手工制作的工序通通换上了机器设备。在半成品车间,一台名为全自动化电脑板材机正在快速运作,一片看似方方正正的板材,一会儿工夫就刻出眼镜框的形状。


吕隼说,在技改之前,这道工序需要8个人花7天时间来完成,现在只需要一个工人花一天时间操作这台机器就能完成。像这样的机器设备,该公司的车间有100台。


吕隼表示,这些年该公司的利润都投在技改上,这些机器大多都是自己根据生产需要研发而成的。如果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就找机器制造企业阐述构思和理念,一同开发机器。


据眼镜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海洲介绍,一副眼镜看似简单,如果要把设计图变成成品,那需要相当繁琐的程序,很多的眼镜企业都是依靠上游供应商的力量完成。但是很多上游配件厂因为规模小,在技术投入上不多,导致生产周期拖得很长。三杉光学通过技术研发,把高效率的设备搬入生产车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自主品牌而战


在该公司的样品间内,各式各样的眼镜和太阳镜,这些产品上赫然印着maxmara、boss、皮尔卡丹等品牌。


这些眼镜大多都是三杉设计的,吕隼露出一脸自豪。换句话说,该公司的设计能力已经可以和国际大牌相媲美。


然而,品牌仍然是包括该公司在内的温州所有眼镜制造企业的一大痛处。国际大牌的产品有很多都是出自温州,但是却没有一个属于温州的品牌。


“品牌,是我最大的梦想,”吕隼吐露心声,虽然看到自己的产品被销往各地,但总是心存遗憾。事实上,目前该公司的品牌影响力还很弱。因此,也想通过与国际大牌的合作,来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设计风格,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打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无品牌 叫不响


品牌之战、品质之战将是温州眼镜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温州眼镜占据着国内25%的生产量,但却很难找到一两个叫得响的品牌。在过去,似乎不需要什么品牌,企业同样能做出经济效益。然而,如今的温州眼镜因为没有品牌,而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瓶颈”。长期的外销留下了“后遗症”。


今年国际市场并不乐观,1至6月份温州眼镜产值约30亿元,同比下降约10%。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温州眼镜企业面临严重的两极分化,如三杉光学等规模企业的产品品质越做越好,销售额保持高速增长。另外一些以“低价”取胜的小企业举步维艰。


本程序由赓旭光电版权所有  备ICP备14023905-1号   技术支持:迪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