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国际平板显示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光学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理事长王东升在会上表示,我国平板显示产业界应该跳出显示产业找规律,既要把显示产业放到技术替代的历史大背景中思考,又要将其放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大生态中进行思考,要强化产业链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表示,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近几年快速、平稳发展,在全球的市占率到去年年底已经提高到10%以上,国产面板的本地化率已经超过30%。
配套材料市场需求巨大
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加大投资力度,在合肥、重庆的8.5代线陆续开工建设;深圳华星光电后续建设正在筹备中;三星苏州、LGD广州的8.5代线项目也将在近期投产。
如果从京东方在北京建5代线算起,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至今已有10年。10年间,我国几乎从零开始,建起了一个规模宏大的TFT-LCD产业。现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生产线有21条,包括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5.5代线、3条6代线和8条8.5线,总投资达2000亿元,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平方米,产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年产值达到数千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资必将极大地拉动产业链上游的巨大需求,带动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触摸屏、背光源等相关原材料、元器件及设备等上游产业的发展。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吨、1亿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亿平方米偏光片、5000万平方米彩色滤光片、十几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几亿背光源组件以及数以亿计的驱动IC等,总价值接近千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准备好了吗?“整体而言,我国液晶面板的上游配套产业起步要晚一些,至今我们还没能建成完整的上游配套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一个完整的上游配套工业体系要比建设几条高世代器件生产线更艰巨、更复杂。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起步。”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名誉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高鸿锦说。
配套情况不容乐观
“在主要关键配套材料方面,如玻璃基板、液晶材料、驱动IC、偏光片等,全球几大供应商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国内目前还没有一种关键配套材料取得全面突破,并形成能够提供量产产品的企业群体。”彭红兵说,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中电熊猫等几个龙头企业加起来,大概也只有国外一些知名面板企业规模的几分之一。更核心的问题主要是配套,支撑产业能力不足,滞后于面板产业发展。
基板玻璃是构成液晶显示器件的一个基本部件,虽然它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7%左右,但由于其特殊性,基板玻璃仍是平板显示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
TFT-LCD基板玻璃的生产比较复杂,生产技术长期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等少数几个公司垄断,这几家公司的销量就占全球市场的95%以上。长期以来,我国基板玻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打破垄断格局,建立自己的基板玻璃工业刻不容缓。
我国基板玻璃的生产是从2007年12月彩虹集团TFT-LCD基板玻璃一期工程点火开始的。彩虹、东旭(含中光电)两家公司为TFT-LCD基板玻璃的国产化开了个很好的头,其不仅成功地生产出合格的G5、G6基板玻璃,而且开始批量供货。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提高质量、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从而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尽管液晶材料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大约3%,但它也是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材料。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家液晶材料公司,分别是德国默克及日本智索和日本DIC。TFT液晶市场由这3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分别占比50%、40%和6%。
TFT-LCD时期,我国液晶材料产业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液晶材料产业的总体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与器件产业的发展不相称,更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的差距。
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成本的百分之十几。目前,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大陆的偏光片生产一直很弱,偏光片供应长期主要依靠进口。如今,大陆建设了生产高档偏光片的生产线,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迈出从少量生产到大批量生产这关键的一步,其前景将十分光明。
作为LCD实现彩色显示的关键零部件,彩色滤光膜占面板材料成本20%以上,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液晶面板的色彩还原性、亮度和对比度。目前,国内TFT-LCD用彩色滤光膜的供求关系基本保持平衡。不过,我国目前生产彩色滤光膜的主要原材料仍然主要依靠进口,例如光刻胶,该产品的国产化进展缓慢。
三大问题制约配套产业发展
如今,我国液晶配套产业已经起步,但仍存三大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只有解决好核心技术、规模、发展环境问题,中国配套产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材料、元器件和专用设备等本地配套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这些年,我国在平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色膜、光学膜等一系列材料的国产化过程中做得很辛苦,但几乎都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少企业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专利困扰,只能在国际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造成国内许多新产品以低端为主,技术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弱、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其次,企业规模过小,生存压力过大,企业缺少积累。上游配套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这两年虽有上市公司涉入,但数量很少。这些企业一般历史很短,企业规模小,技术与资产的沉淀不够,与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国际大企业竞争根本没有优势。而在国内众多同行中,企业又往往为了生存过度竞争,竞相杀价,最终两败俱伤,其结果是企业勉强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缺少积累,更谈不上长远的技术研发的投入。
再次,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企业生存环境现在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能否在合理的、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二是产业链上游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过去国际大公司不重视中国市场,对重要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往往采取限制、封锁的办法。现在,中国市场强大起来,那些国际原材料大公司纷纷要在中国建厂。这势必给刚刚起步的国内企业造成压力。此外,我国企业发展历程较短,缺乏足够的市场融资能力,无法在研发和产业化上大量投入,资金短缺成为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会继续扶持新型显示产业。”彭红兵透露,在政策方面,政府会更多地灵活运用一些财税的手段,比如关税调整。为了支持国内面板产业的发展,去年我国面板的进口关税已由原来优惠的3%,恢复到正常的5%,这对国内产业整体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后还会对配套的设备材料的关税,视产业发展情况,做一些动态的调整”。